【信非遗 正青春】朱高祥:传匠人之心 承漆器之美 焦点热门
2023-05-10 16:19:49 来源: 信阳日报
关注河南热线

编者按:为发掘信阳美好,凝聚青春力量,信阳日报即日起推出“信非遗 正青春”系列报道,以推广非遗文化,特别是解读信阳非遗传承人中的青年力量,为信阳非遗赋能,为青春信阳添彩。

朱高祥讲授漆器在茶事中的应用

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亚云 文/图


【资料图】

一虫振翅欲飞,一叶刻画岁月。小小茶罐,捧于手心,状如琥珀,灵动异常。昨日,在朱高祥创办“豫漆坊”大漆工作室,记者见到朱高祥制作的大漆茶叶罐,眼前的这件精美作品曾入围我市首届十佳伴手礼,像它一样,朱高祥的作品大多都与信阳紧密相连。

“豫漆坊”大漆工作室坐落于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——灵龙湖风景区。今年33岁的朱高祥与“漆”为伴11年,在坚守中传承匠心,在打磨中精进技艺。随着时间的沉淀,越来越多的大漆精品从他的手下生花出彩。

昨日,在朱高祥的工作室,他正制作一个茶则,黑底之上,斑斓之间,一只蝴蝶翩翩欲飞。“这正在进行的最后一步工序叫推光,通过用手的摩擦达到一定温度之后,让漆把油吃进去。皮肤是相当于7000目到8000目的砂纸,抛出来之后,就会很细致。”经过一番操作,眼前的茶则光泽度渐渐提高,画面也愈加灵动起来。

“制作一件大漆作品,首先要打磨处理胎体,然后用漆灰及漆处理底面到平整,接着裁切螺钿图案,并镶嵌,完成背景髹饰反复髹涂打磨,打磨到效果满意至5000目砂纸后推光。推光完楷清再推光,反复交替,直至达到满意的状态。”朱高祥告诉记者,大漆作品工序繁,耗时长,因而更显得珍贵。

在朱高祥眼中,每一件作品都是有生命的。刚完成的作品如同婴儿,在岁月中不断成长,而每一层的漆也都有不同的“醒”的状态,对时光的存蓄造就了大漆温润之美。也正是这一特性,使得漆器作品历久弥新,始终焕发出永不衰变的艺术魅力,把悠久辉煌的中华文明记载下来、传承下去。

回望历史,漆器工艺,流传已久。据史料记载,我国早在六七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,已能制造漆碗。商代漆液里开始掺和各色颜料,且出现在漆器上粘贴金箔和镶嵌松绿石做法。历西周、春秋后,漆器制作技术日精。

“我国使用大漆至少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,信阳本土就有大量的漆器出土,大多为日用品,其中不乏精美之作。”朱高祥介绍说,20世纪50年代,在我市长台关楚墓中出土一件凤鸟虎座鼓架,具有鲜明的楚文化风格,是一件集雕刻工艺与染漆工艺于一身,堪称中国古代最精美的木漆器。这件凤鸟虎座鼓架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。

回顾自己的“漆”路起点,源于朱高祥在湖北美术学院的一堂漆艺课。怀着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热爱,他于2014年至2017年到福州陈书贵髹漆坊漆艺工作室修习,2018年参加湖北省楚式漆器传承人研修班。朱高祥的漆画作品《印象榆林》曾参加河南省“中原画风”第七届青年美术展并获最高奖,《印象榆林》现被福建省美术馆收藏。

责任编辑:hN_1029